hthapp官网

公司新闻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hthapp官网 > 公司新闻

【汽车人】大众集团要求销毁中国车但平行进口势头难阻

发布日期:2024-05-11 08:44:05 来源:hthapp官网 作者:hthapp 点击率:1
hthapp官网入口

  大众汽车在对一家本土经销商采取法律行动之前,可能没想到会在中国引发为时不短的议论。诉讼已经历时50多天,当地法院尚未做出判决。不过大众汽车欲除之而后快的意图,还是很明显的。

  一家名为“格雷戈里·布鲁德尼”汽车贸易公司,从中国进口了22辆ID.6 CROZZ参数图片)到德国销售。

  这款车虽然只在中国生产,但大众汽车官方已经将其引入德国,终端零售价高达8万欧元。这款车在中国售价26万元(约合3.36万欧元),只及德国终端售价的42%。

  如果这家经销商摸索的路能走通,加上各种物流仓储和税费,也非常有利可图,至少比官方授权店要多赚。

  车本身是符合欧标的,但需要认证。理论上,经销商无可能拿到上海大众授权和大贸认证所需资料。显然,这家经销商走的是单车认证手续。这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平行进口业务。不用去理会监管和纳税的细节,它们之间的共同点,都是未经知识产权的权利人(即品牌方)授权。

  我们不知道登陆德国的单车认证,这家经销商付了多少钱,但这批新车已经被扣押在法院仓库,大众汽车要求该经销商承担每辆15000欧元的销毁费用。

  不管这批车的手续和税费是否合规,大众汽车都坚持将其阻挡在德国市场之外。要说这里面没有一点情绪是不可能的。对于大众汽车而言,如果这条路不堵死,那么会导致其本土销售产品(不只是新能源)的价格体系崩溃。

  但是中国市场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,只要同类产品两个市场价差足够大,而产品本身销路是没问题的,那么非官方授权渠道是堵不住的,无论后者经由合法还是非法途径。

  高端燃油车的中美价差,不止由中国市场对特定高端品牌产品的溢价认知引起,更多由官方进口商的利润过高导致。获得一纸官方授权,就好像拿到印钞权一样。而平行进口,至少部分对冲了这些进口商的暴利生意。随着价差逐渐走低,无论平行进口商还是授权进口商,都更难赚到当初的利润率了。

  经历了多年博弈,监管机构不得不给平行进口以合法身份。现在轮到德国监管机构和法院面对这一问题了。

  因为欧中电动产品价差,已经夸张到和当初中美市场豪华产品差不多的级别。不同的是,当初只是个别品牌的个别产品,而现在欧中之间的新能源车价差,几乎覆盖了所有产品线。

  有意思的是,自主品牌的中德价差,从30%-168%不等(都是官方渠道),小型车反而价差大于中大型豪华车。而跨国品牌当中,无论德系的BBA+大众汽车,还是日产、丰田、的中欧价差,都达到70%-117%。例外的是沃尔沃C40,价差只有15%。

  而逆向价差的则有宝马i4和保时捷Taycan,不过这两者都不在中国生产,其成本不依赖中国供应链。

  可以看出,不管中国品牌还是跨国品牌,其生产成本和定价策略,都必须跟着在地市场走。这与竞争的大格局有关。

  显然,中国电动车竞争更活跃,技术更替更快速、创业品牌众多,整个市场的氛围就像铜锅炒豌豆。和中国相比,欧洲市场的竞争仍是温吞水式的,其前进的主要动力,仍来自于监管和环保鞭策。而自中国出发的重资产,大多被挡在门外,透过层层壁垒进来的产品,其价格也拉得非常高,削弱了欧洲车企的战略紧迫感。

  马斯克在1月25日的电话财报会议上表示,如果不建立贸易壁垒,中国品牌会干掉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汽车公司。现在倒是有公平一点的比赛场地,那就是第三方市场,比如泰国等东南亚市场。

  特斯拉号称全球统一价格,但鉴于各个市场税收体系(不只是关税)的复杂性,其产品价差较小,但仍然存在。特斯拉Model 3,中国售价23万元人民币(下同),美国售价25万元,欧洲售价大致为30万元,澳洲售价高达40万元。说实话,这点价差,只够官方玩的,养活不了平行进口商,后者要求至少70%以上的价差,才有操作空间。

  《汽车人》认为,世界上没有一种标准,可以准确量化两者的成本差异。不仅因为中国这边成本体系的快速变化,更因为采购和供应链,两者是有交链影响的(跨市场采购)。

  而且,海运物流体系现在也极不稳定,据说比亚迪第一艘滚装船探索者1号(7000个标准位),正在绕行好望角驶向欧洲,而不选择红海和苏伊士运河。毕竟搭载着价值几十亿元的电动整车,增加运费好过途径交战区域的高风险。

  中国的铁电池单体集中报价,已经降到0.4元/Wh左右(个别时候掉到0.3元/Wh,头部供应商报价略贵)。宝马要求蜂巢能源在欧洲定点交割90GWh电池(分几年执行),货值对应600亿元。这样粗算的线元/Wh。

  很容易想到,如果宝马采购北伏(NorthVolt)电池,不说后者有没有能力做出来,就算产能没问题,按照不变价格,采购价也会高达1.5元/Wh。

  这也是蜂巢被甲方要求到欧洲建厂的原因。而且,要求的是一条完整供应链(包括材料厂)。这显然是用采购牵引供应链本地化。和中国人20年前的做法如出一辙,只不过,中国供应商通过努力,将产能推上去,价格打下来,欧洲主机厂则需要一直依赖中国供应商。

  在建厂之前,有环保认证、设备认证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一台卷绕设备出口到欧洲,必须报价在国内的三四倍,才能保住不亏。因为欧盟的认证非常麻烦,费用也高。

  即便成功建厂,后续还有一系列麻烦:工人效率问题、用工不足问题、专业资源不足问题,还有上游原材料采购的问题。综合而言,单是电池本地化之后,就算报价1.2元/Wh,也会亏本,只能指望产能扩张之后打平。

  2022年12月,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生产了第一批电芯,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大规模供货,因为“成本太贵,产量不高”。据说目前该厂仍在亏损。

  电池遇到的问题很典型,从产能形成之前,到产能形成之后,德国生产综合成本达到中国的两倍以上。当然,到整车没那么夸张,因为德国车企拥有完整的整车工艺和组织能力。只不过,他们的供应商转型太慢,一些电动车的重要零部件,仍要跨市场外采。

  电池因为量大货值高,可以要求供应商本地化生产。而激光雷达等部件,现在中国供应商已经将96线固态激光雷达,价格做到国外同类产品的1/3。采购量不足,就只能进口,需要面对关税墙。

  人工成本是另一大块。以前大家很关注员工薪酬差别。数据显示,德国员工的平均年薪约合人民币42万元;而2023年中国城镇非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。前者是后者的4倍。

  贵也就罢了,问题是前者在生产效率上不如后者。一旦生产出了问题,因为卡签证,导致中国技术人员不能马上飞到现场处理,产线只能停工。这个损失很难计算。

  比如中企电池产线上管“涂布机”的员工,大多数都是中专、大专学历,而欧洲电池从招了一堆高学历的人去管同样的机器。就算如此,等中国设备厂的人一走,他们连简单的问题都处理不了。不止是经验问题,而是当地员工“主观能动性”不足。

  这该如何量化两者的成本差?根本量化不了。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,随着中国新能源规模和技术的双扩张不断加速,欧洲企业被甩得更远,更难追赶。以前焦点都集中在整车产品的技术差异变大,其实产线工人的技术水平,也在飞速拉开距离,这就恶化了欧洲车企的相对成本劣势。

  所有这些因素反映到整车上来,欧洲车企的竞争力会越落越远。欧盟官方就只能祭出贸易壁垒,而且要把墙一次性垒得高一点,以免小步反复加码。殊不知,墙越高,非授权进口的套利空间越大。

友情链接 :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东风汽车 东风日产 神龙汽车 东风雷诺 《东风汽车报》数字版

电话:020-86868686 传真:020-86872781 地址:广州市花都区九塘路8号Copyright(c)hthapp官网入口-hthapp官网app 2008 备案序号:粤ICP备060115934号-18